
南宫NG·28我国科学家在“连续变量”集成光量子芯片领域实现新突破
南宫NG·28 新华社北京2月20日电(记者魏梦佳)我国量子科技研究迎来突破性进展。《自然》杂志20日发布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我国科研团队成功实现全球首例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连续变量”量子纠缠簇态。相关专家表示,这一成果填补了采用连续变量编码方式的光量子芯片关键技术空白,也为光量子芯片的大规模扩展及其在量子计算、量子网络等领域的应用奠定重要基础。
集成光量子芯片是一种能在微纳尺度上编码、处理、传输和存储光量子信息的先进平台。如何在光量子芯片上实现大规模量子纠缠是国际量子研究难题。量子纠缠簇态作为一种典型的多比特量子纠缠态,是量子信息科学的核心资源,然而其确定性、大规模制备面临巨大实验困难,尤其连续变量簇态的光量子芯片的制备和验证技术在国际上仍属空白。
图为王剑威教授(中)与团队成员在北大实验室测试集成光量子芯片。(受访者供图)
经多年攻关,北京大学教授王剑威、龚旗煌和山西大学教授苏晓龙等带领的研究团队,成功攻克关键技术瓶颈,创新性发展了连续变量光量子芯片调控、多色相干泵浦与探测技术,实现了确定性、可重构的纠缠簇态制备,并对簇态纠缠结构进行实验验证。
王剑威介绍,量子比特可分别通过离散变量编码、连续变量编码方式在光量子芯片上实现。为制备出具有超高保真度的量子比特,以往通常采用基于单光子的离散变量编码方式,但该方法的成功率随量子比特数增加呈指数下降。为此,团队采用基于光场的连续变量编码方式,破解了制备量子比特和量子纠缠的“概率”难题,首次实现了量子纠缠簇态在芯片上的“确定性”产生。
图为北大博士研究生、论文第一作者贾新宇展示集成光量子芯片。(受访者供图)
“这是我国科学家在集成光量子芯片技术领域取得的新突破。”龚旗煌表示,这一原创成果为大规模量子纠缠态的制备与操控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径,对推动量子计算、量子网络和量子模拟等领域的实用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杂志审稿人评价称:“这项工作首次在光量子芯片上实现多比特的连续变量量子纠缠,是可扩展光量子信息处理的重要里程碑。”

南宫NG·28重庆大渡口:“速渡办”招商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南宫NG·28 重庆市大渡口区,这座坐落于主城西南、临近长江的城区,正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产业基础,书写着老工业基地华丽转型的新篇章。近年来,大渡口区紧抓国家战略叠加与政策机遇,构建起以大数据智能化、生物医药等为核心的多元化产业生态,实现从传统工业到现代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这一转型的背后,离不开大渡口区招商团队,特别是“速渡办”等一批具有鲜明辨识度的招商品牌和高效服务机制的强力推动。
“服务效率太高了,我们的项目就像是被推着加速往前跑。”鲍斯股份公司相关负责人对大渡口区的招商服务给予了高度评价。2024年4月,这家专业从事生产压缩机、刀具、精密机件、真空泵、液压泵等高端精密零部件及成套设备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在重庆寻找工业用地以建设气体净化设备生产基地。大渡口区的招商团队闻讯而动,第一时间上门拜访,根据企业的具体诉求,提前整理了地块信息,并进行了重点推介。通过后续招商团队的紧密跟踪和精准推介,最终促成了企业的投资落户。从初次接触到正式签约,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刷新了企业的“落地纪录”。
大渡口区经济信息委副主任彭东洁表示,这样的速度并非偶然,得益于大渡口区一套完善的招商运行体系。在招商实践中,大渡口区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形成了“相约新重庆、投资大渡口”的招商引资“369”运行体系和4大类招商资源清单,着力打造“速渡办”等企业服务品牌。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四快速”机制,即24秒“快速对接”、24分钟“快速推荐”、24小时“快速研判”和24天“快速签约”。这一机制确保了招商团队能够迅速响应企业需求,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
据了解,2024年,大渡口签订招商引资项目近50个、总合同投资额达413亿元,到位资金152亿元,成功引入天猫重庆总部、怡亚通集团、广物中南公司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
大渡口区的招商引资工作不仅注重速度,更注重质量。在招商过程中,该区特别注重项目的产业标识度,通过精准招商和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布局,成功打造了一批具有鲜明产业特色的项目集群。这些项目集群不仅提升了大渡口区的产业竞争力,也为该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近日举行的重庆市大渡口区2025年招商引资工作大会和招商引资“开门红”集中签约仪式上,君实启祥基金成功落地。君实启祥基金规模达20亿元,基金的落地为大健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目前大渡口区已有200余家大健康生物医药企业,拥有完整的医疗发展链条。
“近年来,我们围绕大数据智能化、大健康生物医药、新材料、生态环保、重庆小面等主导产业,深入挖掘产业链上下游的优质项目,致力于推动产业的集聚与升级。尤其注重项目的产业标识度,通过精准定位和靶向招商,成功培育出多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集群。”大渡口区招商投资局局长李文超表示。(记者 杨仕彦)

南宫NG·28地热“温泉水”温暖“未来之城”
南宫NG·28 新华社石家庄12月30日电(记者落飞麟)“家里25摄氏度左右,温度令人很舒适。”冬至节气到来后,天气越发寒冷,然而家住河北雄安新区雄县温泉湖商厦小区的董春楼,在地热供暖的家中,却一点也不担心。
近年来,雄安新区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能,来自地下的“温泉水”正在温暖“未来之城”。雄安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雄安新区中深层地热每年可支撑供暖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浅层地热也能满足约1亿平方米建筑物供暖、制冷需要。目前,新区13个地热采矿权包含的地热资源可支撑供暖面积2500万平方米,已成为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力量。
不久前,雄安新区中交未来科创城二标段项目地源热泵系统成功试运行。在夏季,地源热泵系统通过机组将房间内的热量转移到地下,对房间进行降温,同时储存热量,以备冬天使用;寒冬来临后,通过加压泵将地下百米的热量“转移”到房间内进行供暖。通过地源热泵系统,预计整个园区冬季室内空调末端出风口温度能稳定在31至35摄氏度之间,室内体感温度在26摄氏度左右。
目前,中石化新星绿源河北公司在整个雄安新区的地热供暖面积达1200万平方米,为新区8万多户居民提供清洁能源供暖服务,每个采暖季可节约标煤约1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45万吨。
为进一步做好供暖服务,中石化新星绿源河北公司采用新能源智慧化生产运维管理平台、供热运行指导软件系统等数智化手段,通过数据实时采集、温度实时调控、问题实时监控,实现了每日供暖策略智能生成、供暖温度智能调节,有效降低了能耗、提升了供暖质量。
智能机器人在雄安新区人才家园地热站巡检。新华社发(刘东尧 摄)
在雄安新区人才家园地热站,一辆蓝色底座的“车辆”正在管线间转来转去。中石化新星绿源河北公司副经理张旭东告诉记者,这是公司引入的巡检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在地热站开展24小时巡检,与人工巡检相比,数据采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均有提高,能够助力公司及时解决问题,让居民放心用暖、安心过冬。”张旭东说。
11月15日,中国能源研究会2024年地热学术年会在雄安新区举办。新华社记者 落飞麟 摄
雄安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雄安已建设完成中深层、浅层地热和地下水自动化动态监测系统,开展了17个地块、总面积440平方公里的地热勘查。目前,科创中心中试基地3万平方米利用浅层地热的厂房已投入使用,新区新建片区800万平方米地热供暖区域,实现“地热+”清洁供热系统运营。同时,雄安不断探索工业化地热开采模式,积极申报国家地热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未来之城”建设持续赋能。

南宫NG·28让江水拾级北上——探访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
南宫NG·28 近日,伴随着抽水泵站的轰鸣声,江苏全面启动南水北调2024至2025年度调水,将向山东供水11.25亿立方米,开启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第12个年度的调水工作。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在南濒长江、北连淮河的江都水利枢纽。从高空俯瞰,这个有着“江淮明珠”美誉的大型泵站群,似一串绿色的岛链,4座泵站连接4座绿茵小岛一字排开。
图为11月27日拍摄的江都水利枢纽。(张斌 摄)
2013年起,江都水利枢纽开始探索实施水利工程精细化管理,不仅实现远程监控、视频监控、优化调度,还搭建了工程感知系统和数字孪生平台,实现了实体泵站与数字孪生泵站运行管理融合。“最初调水时,一个班组要55个人同时在岗。现在技术条件好了,3个人一班。”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工管科科长朱承明说。
2013年11月15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调水主干线全长1467千米,如期实现“工程率先建成通水、水质率先稳定达标”的总目标。东线工程从长江三江营引水,采用双线输水,串联4个调蓄湖泊,连续爬升13个梯级台阶,东线全线最高处水位与长江水位差约40米,造就了“水往高处流”的景观。
水流爬升的动力源是泵站。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第一个开工、第一个完工、第一个发挥工程效益的泵站,南水北调东线宝应站以“大型水泵液压调节关键技术”为基础,依托工程感知和数字孪生系统,不仅能做到环保防漏油,还实现了新型调节结构国产化。
“运行管理系统历时十年建成。”南水北调(江苏)数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莫兆祥告诉记者,该系统2011年开工,累计投入近4.6亿元,积极探索运用新信息技术,可远程实时控制江苏境内运河、运西两条骨干输水河道上的14座大型泵站,实现泵组远程监测与智能控制。
通过新建及改扩建18座泵站,拓浚4条输水河道,形成运河、运西双线输水格局,与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共同组成江苏境内9个调水梯级,成为密集程度名列亚洲乃至世界前茅的大型泵站工程集聚群。
“因站而异”“因站制宜”,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工程形成了11套方案,经过严密的泵站技术方案比选,泵站效率普遍提升,抽水规模由原有的400立方米每秒扩大到500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抽江水量87.7亿立方米。
一泓江水送入北方大地,为沿线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撑。苏北运河货运量由2013年的2.7亿吨增长至2023年的3.5亿吨。2022年,在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和北延应急供水工程的助力下,京杭大运河实现了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2023年再次实现全线水流贯通,成为又一条“黄金水道”。
清水北送,扬波千重;大河汤汤,利泽万方。“清水自江都出发,经大运河沿线9级泵站‘托举’,翻越13个‘台阶’一路北上,滋润数十座大中城市,保障亿万群众饮水安全、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沿线生态环境改善。”江苏省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局二级巡视员徐忠阳说。(记者 秦华江)